【以本为本】学校吹响新农科建设冲锋号
12月15日,在“北京指南”发布的第10天,学校召开以“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 为主题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暨新农科建设动员会。校党委书记李兴旺主持会议并讲话,校长吴普特作主题报告。
校党委书记李兴旺主持会议并讲话
校长吴普特作大会主题报告
吴普特在报告中对学校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关于新农科,他指出,新农科的“新”,是指新时代,“农”是农业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专业,或者本科教育的问题,而是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改革。
吴普特认为,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急剧加快,一个崭新的未来农业发展阶段正在快速孕育,对高等农业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就是要紧跟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和特征,推进新农科建设,促进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
吴普特指出,新发展理念、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了未来农业,未来农业将呈现三产融合、模式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智能装备、全球配置六大特征,因此支撑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是新时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
吴普特强调,要以未来农业发展倒逼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解决面临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治理体系等五个方面的“不适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发展。
吴普特强调,面向未来农业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就是要坚持“12345”的发展思路,推进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改革,根本目的和着力点仍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竖起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就推进新农科建设,创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杆,吴普特指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体现在目标定位上,就是“双一流”建设主体学科人才培养总体水平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有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成为我国同类专业建设的标准或引领者。学校成为我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者和新农科专业建设与实践的主要表率。衡量的核心标准就是:获得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专业、国家级课程、国家级教学实验室、国家级教学团队等重要代表性成果。从实现路径和举措来说,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把“1830计划”的核心指标和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并重点做好五项工作: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坚持目标引领,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第三,强化专业建设,在传统专业改造、新专业增设和辅修专业上做出实绩。同时狠抓“双一流”建设中部署的2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第四,强化课程建设,建精品课程、出精品教材。第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本研贯通,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承担“北京指南”五大改革领域项目,开展新农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改革创新。
李兴旺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步伐中贡献出西农智慧与西农力量。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要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抓好本科教育教学顶层设计,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副校长陈玉林作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报告并作会议总结
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主持汇报交流总结会
教务处处长陈遇春作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人事处、发改处、学生处和农学院、人文学院、机电学院作主题交流发言
会上,副校长陈玉林作了《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报告》,教务处处长陈遇春对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展情况作了说明。人事处、发展改革处、学生处(学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围绕“管理增效、协同创新,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交流发言。农学院、人文学院、机电学院等学院院长围绕“发挥主体、创新驱动,建设新农科”作了主题交流发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先后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开展“北大仓行动”,发布“北京指南”,标志着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
农科、工科、理科、综合和机关1、2组组长汇报交流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报告》、2019培养方案和吴普特校长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大会主题鲜明、令人振奋。汇报总结阶段,副校长陈玉林作总结讲话,表示会议为建设新农科指明了方向,为推进新农科建设明确了目标,全校上下要以更大的耐心、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服务、保障教育教学,开创一流本科教育和新农科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主持汇报会。
学校2019年本科教学工作总结暨新农科建设动员会会场
全体在校校领导,“两院”院士,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组成员,各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教研室(系)主任、教学实验室主任、教学管理干部、辅导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以及机关科级以上干部、直(附)属单位处级以上干部近千人参加大会。